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头背黑色,有二道白色斑纹,前端一道细窄,后面一道呈倒“V”字形;
体背红棕色,具黑横斑;背鳞平滑,通身15行。
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雷山方祥4雄5雌,浙江余杭、龙泉、泰顺2雄4雌,福建邵
武、德化、大田3雄2雌1幼,海南尖峰岭2雌,共9雄13雌1幼23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全长一般500mm左右,雄性最长(529+65)mm(福建德化),雌性最
长(565+62)mm(浙江龙泉)。体背红棕色,具有一个鳞片宽的黑色横斑,在体背17—22个,尾背3—4个;二黑斑之间多有小黑点一对,位于脊鳞的两侧;腹面乳白色,具有形状及大小不同的黑斑。头背黑色,有二道黄白色斑纹,前端一道较细,后面一道较宽呈倒“V”字形。无颊鳞;眶前鳞1;眶后鳞2;颗鳞1+2,贵州1雌前颞鳞右侧2;上 唇鳞7, 2—2—3式;下唇鳞6(7),前3或4片切前颔片;背鳞平滑,通身15行;雄性
腹鳞178—195,平均190片,雌性154—199,平均186片,其中海南1号标本腹鳞第4片纵分为二;肛鳞二分,雄性尾下鳞32—36,平均34对,雌性27—36,平均30对。
上颌齿前沟牙之后无小牙。
文献记载:腹鳞雌性高达202片,尾下鳞雄性范围29—38对(Pope, 1935);福建
7条标本(没有注明性别)腹鳞范围176—198(福建的蛇类,1974)。
体背红棕色,具黑横斑;背鳞平滑,通身15行。
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雷山方祥4雄5雌,浙江余杭、龙泉、泰顺2雄4雌,福建邵
武、德化、大田3雄2雌1幼,海南尖峰岭2雌,共9雄13雌1幼23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全长一般500mm左右,雄性最长(529+65)mm(福建德化),雌性最
长(565+62)mm(浙江龙泉)。体背红棕色,具有一个鳞片宽的黑色横斑,在体背17—22个,尾背3—4个;二黑斑之间多有小黑点一对,位于脊鳞的两侧;腹面乳白色,具有形状及大小不同的黑斑。头背黑色,有二道黄白色斑纹,前端一道较细,后面一道较宽呈倒“V”字形。无颊鳞;眶前鳞1;眶后鳞2;颗鳞1+2,贵州1雌前颞鳞右侧2;上 唇鳞7, 2—2—3式;下唇鳞6(7),前3或4片切前颔片;背鳞平滑,通身15行;雄性
腹鳞178—195,平均190片,雌性154—199,平均186片,其中海南1号标本腹鳞第4片纵分为二;肛鳞二分,雄性尾下鳞32—36,平均34对,雌性27—36,平均30对。
上颌齿前沟牙之后无小牙。
文献记载:腹鳞雌性高达202片,尾下鳞雄性范围29—38对(Pope, 1935);福建
7条标本(没有注明性别)腹鳞范围176—198(福建的蛇类,1974)。
大小
全长一般500mm左右,雄性最长(529+65)mm(福建德化),雌性最
长(565+62)mm(浙江龙泉)。
长(565+62)mm(浙江龙泉)。
生物学
栖息于山区森林中,多于夜间活动;以其他蛇类和蜥蜴类为食。卵生,
6月中在浙江龙泉采得一条雌蛇,怀卵8枚;6月间在贵州雷公山采得一条雌蛇,全长525+65(mm),体重60g,怀卵5枚。
垂直分布:300(m)(浙江余杭),740—985m(福建),813—967m(贵州雷山)。
6月中在浙江龙泉采得一条雌蛇,怀卵8枚;6月间在贵州雷公山采得一条雌蛇,全长525+65(mm),体重60g,怀卵5枚。
垂直分布:300(m)(浙江余杭),740—985m(福建),813—967m(贵州雷山)。
生境信息
栖息于山区森林中,多于夜间活动;以其他蛇类和蜥蜴类为食。卵生,
6月中在浙江龙泉采得一条雌蛇,怀卵8枚;6月间在贵州雷公山采得一条雌蛇,全长525+65(mm),体重60g,怀卵5枚。
6月中在浙江龙泉采得一条雌蛇,怀卵8枚;6月间在贵州雷公山采得一条雌蛇,全长525+65(mm),体重60g,怀卵5枚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300(m)(浙江余杭),740—985m(福建),813—967m(贵州雷山)。
国内分布
浙江(余杭、乐清、龙泉、泰顺)、福建(福州、福清、南平、邵武、崇安、德化、大田、建阳、长乐、平和、南靖)、江西(铅山、上犹)、湖南、海南、广西(瑶山)、四川(重庆)、贵州(雷山)